首页 > 焦点 >

快播:武汉大学牌坊_武汉大学牌坊门是哪个门

关于武汉大学牌坊_武汉大学牌坊门是哪个门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武汉大学牌坊(武汉大学牌坊的大门是哪个门)


(资料图片)

备受网友关注的武大老牌坊碰撞事件已告一段落。6月8日,官方网站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一篇关于武汉大学老牌坊被水泥罐车撞坏的文章。

文章称,事件发生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三级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在武汉大学和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的配合下,迅速展开文物损坏调查鉴定,及时查明事故原因,启动文物修复工作。经核实,肇事司机为方便绕行,导致车辆油箱顶部与牌楼下缘相撞。司机因过失损坏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下一步,将依法依规处置事故责任人和相关单位,保护修复文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2001年,牌坊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大老牌坊被破坏的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武大到底有几个校牌坊?位于武昌街路口的老牌坊当初建在校外有什么意义?其文物价值如何?如何保护校园文物?6月9日,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员吴晓就上述问题向本报(www.thepaper.cn)分享了个人观点。

论文:武汉大学历史上有多少座牌坊?

吴晓:四个座位。之一个是1931年在一个十字路口修建的木质牌坊,但不幸在次年被大风摧毁。第二个是1934年在十字路口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牌楼。一直保存到现在,就是前几天不幸被车辆损坏的牌楼。已经有86年的历史了。第三个是新校门牌坊,1993年建在八一路上。2012年因市政工程施工被拆除。第四座牌坊于2013年重建,位于被拆除的第三座牌坊遗址以北约10米处,这是武汉大学目前的正门。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历史上曾有四座刻有“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牌坊。其中,之一部(1931年版)和第三部(1993年版)已不存在,而第二部(1934年版)和第四部(2013年版)则保留至今。

此外,有意思的是,2005年前后,武汉大学当时设立的独立学院“武汉大学东湖校区”,也在其汤逊湖附近的新校区,修建了一座与93版武汉大学牌坊几乎一模一样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2011年,东湖校区正式与母校武汉大学脱钩,独立成为武汉东湖学院。牌坊上“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字体立即改为“武汉东湖学院”。

本报讯:关于位于武昌街路口的武大老牌坊的修建年代,有不同的媒体报道。老牌坊的真实“年龄”是多少?

吴晓: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任何原始记录,关于武昌街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的老牌坊是哪一年建造的。我很奇怪,为什么武大当时的校刊等刊物,对学校牌坊的修建、损坏、重建,没有留下几句话。

然而,亲自参与牌楼设计的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部起草人沈仲卿先生,在1983年写了一篇题为《街道口牌楼考》的短文,全文不到200字,明确指出牌楼建于1934年。作为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和当事人,他的回忆应该是可信的。

此外,生长在珞珈山上的国立武汉大学之一代公子、武大经济系校友、《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良先生2012年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街道口最早的木质牌坊在1932年就被破坏了,没多久学校就新建了一座水泥牌坊。“估计是1930年。”那时候作为武大的孩子,一般都是坐车进城,路过牌坊,所以每年都印象深刻。皮良的这段记忆与沈仲卿的说法基本一致,应该算是可信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1937年初,皮公良的父亲皮宗石调任湖南大学校长,他家当时就搬离了罗家山。如果街道口的武大牌坊是1937年建的,那么皮公良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看,也就不可能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1937年的说法显然不可信。

据此,我个人认为,从合理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一所大学不会等到其校门牌坊被毁满5年后才重建。结合我自己对我校历史的研究,1932年武大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建成后,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财政拮据,学校的建设经费一度被切断。直到1933年底,武大才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正式开始新校舍的二期工程。因此,从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建造周期分析,街口牌楼的重建最有可能发生在1934年。

论文:武昌街路口的老牌坊建在武大外有什么意义?

吴晓:那时,武昌老城区外有许多荒山野岭。今天,武昌的主要道路是武罗路-罗瑜路。当年只有一条很简陋的石子路,但已经是武昌市区向东的主要通道。当年武汉大学在武昌郊外选址新校区时,前两个选址方案(洪山和卓刀泉)都是靠近这条交通要道的,但最后都选址在珞珈山北麓,稍微偏离了这条交通要道。于是,为了加强珞珈山校区与武昌城区的交通联系,武汉大学请湖北省 *** 建设厅修建了一条从街道口到珞珈山的专用道路,全长1.5公里,被时任校长王世杰命名为“大学路”(现称“珞珈山路”)。

所以,在武昌东郊这条连接主干道的次干道已经连接好的前提下,在两者的交汇处立牌坊,显然首先是为了起到一个“路标”或指路标志的作用,即告知前来过街的路人,只要按照这条牌坊指示的方向,拐进大学路,再往前走一段距离,就可以到达“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园。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在这里,顺便澄清一个问题,由于十字路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距离武汉大学校园还有一定距离,而且长期挂在校园外,后来逐渐被各种城市建筑所包围,普通人往往会生出这样一种猜测(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这个牌坊和今天的武汉大学校园之间的大片土地,包括劝业场和广埠屯地区,曾经属于武汉大学。然而,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实际上,当时的“大学路”是市政道路,并不是武汉大学的校园道路,其两侧的大部分土地起初并没有划入武汉大学的校园。后来在珞珈山新校舍建设过程中,武大校区的西南边界从今天的李四光雕像附近逐渐扩大到今天的八一路正门附近,再将“大学路”北段并入校区,但也仅此而已。至于“大学路”南段,自始至终都不是武大的“地盘”。正因为如此,这段路才逐渐被各界人士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劝业场社区。

论文:武大老牌坊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什么?

吴晓:从纯粹的建筑角度来看,十字路口的老牌楼可能没有太多光彩,其周围的环境更加凌乱。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显然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

首先,这座诞生于86年前的牌坊,和武大校园内同时期建造的其他老建筑是一样的。它见证了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一带的开拓性工作,最终把一座荒凉荒凉的大山变成了一座雄伟、美丽、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可谓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外,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也表明了当时武汉大学争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坚定决心和曲折道路。虽然时过境迁,但这六个字与如今武汉大学的学科格局并不相符。代表了坚定不移走综合大学之路的发展理念和奋斗精神,本身就弥足珍贵,历久弥新,可谓与牌坊正面“国立武汉大学”的名称相得益彰。

本报:你对武大老牌坊的保护有什么诉求和建议?

吴晓:关于建筑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作为一个外行,我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武汉大学校友和武汉市民,我不妨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长期以来,有武大师生提议将街口的老牌坊搬迁到武大校园内的某处,以便更方便地妥善保护。从纯情感的角度来说,这种珍惜和爱护我校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愿望和想法,当然值得充分肯定和尊重。但是,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情理上,这样的建议都是不可行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具体规定,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作为近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原则上这类文物必须“就地保护”。只有在因一些特殊原因(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而“无法实施原地保护”的极端情况下。),是否可以“异地保护”。就“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的现状来看,显然还远没有到必须搬迁的阶段。

事实上,任何“文物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这种固有的周边环境一旦被剥离,其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殆尽。当然,武昌街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也是如此。无论我们把它搬到武大校园的什么地方,都将彻底改变其“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性质,使其完全失去所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更何况会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从兼顾法与物的角度,我们应该让这座86年的老牌坊继续永远驻留在武昌街道口。至于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妥善保护,整治其周边环境,大家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1

推荐阅读

深圳试行无人机送外卖

· 2023-05-21 09: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