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优师计划”的“三新”突破 世界快讯


(资料图)

高素质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脊梁性人物,是撬动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的杠杆点。2021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开启中西部乡村优秀教师精准补给工程,为促使城乡基础教育、东中西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增能,其历史意义、独特贡献不容小觑。深刻认识“优师计划”蕴含的新突破,全面深入落地本计划,无疑是构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行动。

重新定义“高素质乡村教师”,掀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

高素质教师没有普适的定义,而是一个因应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等变量而变的情景性概念,“高素质乡村教师”一定是植根乡村教育生态,具有独特乡村教育适应力的概念。从这一角度看,“优师计划”意欲培养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怀揣振兴乡村之志、愿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中西部乡村留得住的特适型教师,是兼具高尚师德素养、高超实践能力的“双高型教师”。可以说,“优师计划”政策构筑了一条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平行的道路,在另一条轨道创生出“高素质乡村教师”的特质定义内涵,即有梦想、重情怀、高站位的乡村教育引领者,他们是在乡村教育情境中具有较强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理论适用能力的乡村教育扛鼎者。“优师计划”出台的意义不仅仅是开辟了一条定向培养优秀乡村教师的新路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高素质乡村教师”概念的反省,唤醒了整个社会对乡村教师使命担当的重新认知。在新时代,高素质乡村教师不仅要用知识教化来改变乡村儿童的命运,更以其高贵的灵魂托举起乡村社会的未来。

精准增进乡村教育造血功能,开辟乡村教师培养新阵地

近年来,优秀教师“东南飞”的态势导致乡村教师流失态势加剧,市场化的师范生就业方式致使乡村教师补给遭遇困境,中西部乡村学校日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软肋,自身造血功能持续下跌,乡村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面临新挑战。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具能动性、关键性的教育资源,高素质乡村教师输入是乡村教育翻盘跳跃的强大动能。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优师计划”提出定向培养方式,开辟了乡村高素质教师供给的新阵地,为精准提升乡村教育再平衡能力打开了一条新通道。高素质乡村教师是提振乡村教育的稀缺教育资源,是增进乡村教育造血功能的核心依靠力量。定向培养乡村发展急需的特适型高素质教师,将为中西部乡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跳跃发展提供新机遇。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优师计划”借助编制预定、“两免一补”、协议管理等方式,旨在培养中国基础教育的追光者,造就从教动机纯洁的大先生,将真正有乡村大爱、教育梦想的优秀青年引上一条学以报国的人生道路,弥补了市场化教师人才选聘机制的短板。在培养方式选择上,“优师计划”设计了一条信息化、终身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乡村教师培养轨道,着力推进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改革、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确保这批优秀教师在中西部乡村地区“教得好”。这些举措思路充分彰显了国家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意图。

打通乡村教师人才成长链条,提升乡村教师源头质量的新思维

高素质乡村教师培养是教师持续一生的修炼,是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作用的结果,建立通达的教师人才成长链条及其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优师计划”正是按照教育人才成长链条来整体设计定向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服务链条:在职前培养阶段,强化政治站位、职业理想、实践能力培育,确保师范生职业人生高起点启航;在就业管理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合同管理,用择业实践检验师范生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效果;在职后发展阶段,强化师范生持续发展力培育,利用高校跟踪、国培项目、资源共享、赛教切磋等方式构筑立体的师范生职后成长平台。无疑,这一人才成长链条设计符合师范生专业素养成长规律,满足了师范生发展全程随时“充电”的要求,体现了源头上造就高素质乡村种子教师的新思维。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