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夜食堂》遭遇口碑崩盘开始,近几年关于黄磊演技的质疑就没停过,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演什么都一个样”,看多了感觉有点儿没滋没味。
或许是“晚节不保”所带来的危机感日渐增强,新剧《张卫国的夏天》开播没几天,黄磊便在采访中回应了角色同质化的争议,表示自己与张卫国其实不像,理由是两人的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都大相径庭。
(资料图)
不过根据观众的反馈来看,黄磊所强调的「不一样」并不具有说服力,在越来越多“黄磊饰演自己”负面评价的映衬下,反而有一种微妙的挽尊意味。
回顾近些年黄磊塑造的角色,他们大多拥有同样的内核——心宽体胖、爱讲道理、会哄老婆的中年男人,与黄磊在综艺上所展现的特质高度重合。
这种消消乐般的自我重复,正一步步消磨着观众的期待。
欢迎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小程序,搜索“张卫国的夏天”并发表你的看法。
01黄磊,重复黄磊
继塑造了中产精英、猫爸等深入人心的角色后,黄磊这次在《张卫国的夏天》里饰演了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
张卫国是个从小在四合院长大的老北京人,人到中年,胸无大志,安于现状。
作为京剧团的道具师傅,张卫国不仅被同事们瞧不起,就连参加同学聚会都免不了被群嘲几番,终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苦中作乐。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在老父亲去世后被打破。
先是父亲去世前语出惊人“你奶奶是你爷爷 你爷爷是个太监”,让张卫国曾经引以为傲的皇室血统,瞬间变成了太监的后裔;
祸不单行。
这边张卫国还没消化完自己的出身,转头又被告知自家宅子其实是租来的,若想继续在这儿住,必须给到每月三万块的租金;
为了保住房子,张卫国忍痛把家传古物拿去给专家鉴定,想要靠售卖传家宝的钱填补空缺,却发现古物是假的,专家也是假的,只有自己交出的70万保证金不翼而飞是真的……
最惨的是,这70万里有50万还是老丈人的钱。
不同于「小系列」在家庭教育题材上的深掘,张卫国的故事更具喜剧性,对于社会议题的讨论也大多浅触辄止。
它用一些荒诞离谱的桥段,串联出市井小人物在经历风波后找寻自己的过程,整体可以算是一部合格的下饭剧。
美中不足的是,不管故事怎么变,角色有多不同,观众总能从黄磊看似完整的表演中,找到似曾相识的观剧体验。
幽默风趣,开明宽容,嘴碎爱贫,乐观浪漫。
在没有特意标注人物名称的情况下,观众很难从上述关键词中匹配到确切的角色——因为无论套用在哪一款“黄磊分磊”上,似乎都说得过去。
女强男弱的中产家庭结构设置,曾让《小别离》在一众国产生活剧中脱颖而出。
而时间过去数年,当观众再次打开电视,会看到黄磊依然在扮演贴心棉袄类的角色。
但演员的内核不是一直重复,“好男人”更不是演技唯一标准。
除此之外,十年如一日的结巴式演技,也是黄磊演技备受诟病的原因。
为了让角色更加贴近生活,黄磊在说台词时经常会出现磕巴两句的情况,好让观众能够带代入普通人之间的对话情景。
起初,观众对这种处理方式很是买账。
毕竟生活不是影视剧,人与人对话时也不可能像对台词般流利,因此在不重要的地方加一些“小瑕疵”,反而倍显亲切。
可谁能想到,黄磊居然从此在结巴的路上一去不复返,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八年前的轻喜剧《我爱男闺蜜》里,他在结巴;
三年前的爆款剧《小欢喜》里,他在结巴;
去年搭档周迅的《小敏家》里,他在结巴;
而在新剧《张卫国的夏天》里,他依然在结巴。
曾经的亲切感早已荡然无存,留在观众心中的只剩下不够精炼的台词,令人不耐烦的口水话,以及流水线般瞪眼噘嘴的表情。
每听一句台词得看好几眼字幕,对观众来说属实是一种“增负”。
看似自然的表演方式,实则缺乏艺术性,不值得细细回味;而这种“躺平式”的油滑态度,也实在不该出现在一位老牌演员身上。
02警惕,过度曝光
出道32年,黄磊身上的标签一直在变。
文艺青年、严师、好丈夫、好爸爸……时至今日,定格在“总是围着灶火转、毫无身材管理、并且带点爹味儿的小老头”上。
无论综艺中的「黄老师」是否能和「黄磊本人」划上等号,可以确定的是,高频率的综艺曝光,已经让黄磊作为演员的神秘感消失殆尽,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对演员本身的刻板印象。
久而久之,观众会下意识把对角色的理解与演员本身挂钩,加上人设的重复性,最终呈现角色无法与表演者脱离的尴尬局面。
正如看惯了黄磊在综艺中精明圆滑的样子,当他饰演憨厚老实的角色时,总有股说不出的违和感,类似在围观聪明人故意装傻的游戏。
然而等黄磊真正演聪明人了,又会想起他身穿围裙,站在大锅前忙活的画面……
不止是黄磊,被综艺模糊演员属性的艺人还有很多。
参加《跑男》之前,邓超几乎没有戏路限制,无论是武侠还是军旅,悬疑或是都市剧,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属于同期男演员中稳扎稳打的类型。
综艺释放了邓超的天性,挖掘并放大了邓超身上的喜剧人特质,在获得综艺红利的同时,也覆盖了他原本作为演员的光芒。
人们会一直记得那句“we are 伐木累”,也会在邓超为电影竭尽全力减重40斤后,轻飘飘地评价一句:
“看到他的脸会忍不住想笑。”
由此可见,演员在综艺中的形象越鲜明,观众就越容易忘记他原本的身份。
在“重操旧业”时,受到的反噬也更大。
《极挑》中展现了反转魅力的孙红雷,在《带着爸爸去留学》《扫黑风暴》等后续作品中受到质疑,被吐槽演技退步过于公式化,甚至不如13年前的《潜伏》;
常年在各种综艺中走穴的沙溢,到了剧中不仅让观众出戏,就连对手演员都忍不住笑场,哪怕他当时正在酝酿悲情戏份。
而像是郑恺、王祖蓝这些原本综艺起家,或是本身戏路比较边缘化的演员,受到的影响反而较小,观众也相对更加宽容。
大概因为原本的期待值就不高……
综艺是一把双刃剑,也像一道分隔线。
对于需要更多曝光度的年轻演员来说,一趟真人秀或许能达到快速聚集人气的目的。
可对于原本就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成熟演员而言,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仍是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难题——
想要赚钱,就放纵自我消耗直到枯竭那天;
但若想做演员,这种「一鸭两吃」的贪心态度,无疑会加速恶性循环。
03现状,持续摆烂
尽管在内娱“综艺咖”听起来不是个好词,甚至颇具嘲讽意味,但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日韩港台的娱乐市场就已经有明确的影音综分工。
尤其是在娱乐业已经十分成熟的日韩,各大电视台都有专属的谐星部门。
艺人们要通过层层选拔和培训,练就快速处理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和造梗能力,只有达到公司要求后才能正式登上舞台。
因此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句口误,一次摔倒,背后可能是综艺咖们无数次的练习。
综艺咖竞争激烈,艺人们要反复研究节目效果。
比如怎样装傻才能令观众信以为真,如何让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搞笑元素,自己在节目开始抛出的梗,必须记得在结尾处callback等等。
与此同时,一档综艺节目中的谐星配置也大有学问。
肢体搞笑派、毒舌派、装傻派、暴躁派……每种人设都非常立体,能在节目的主线中延伸出不同的支线,相互碰撞又彼此互补,MC在年龄上也几乎不存在断层的情况。
相较之下,内娱综艺市场更多的是对「跨界」的强调。
明星离不开综艺,综艺依赖着资本,资本收割了流量,至于节目效果好不好,观众喜不喜欢,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随便点开某个真人秀节目,都能看到演员歌手在里面一通大乱炖,看似向着光明的未来,实则是过度曝光走下坡路的前兆。
特别是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保持神秘感才是角色信服力的前提。
那些好演员之所以能够演什么像什么,除了业务能力足够优秀之外,还在于懂得爱惜羽毛的重要性。
短期内的收效的确充满诱惑,可当观众的新鲜劲儿过去,综艺素养不够专业的劣势就会尽数显现,不久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个时候,再回头厚着脸皮说自己热爱表演,就别怪观众骂你讨嫌。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记得“在看”一下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