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离世的中国第一股神:好好生活,远离股市

1988年,洛阳火车站,一位乘务人员打开一位乘客的皮包检查,却发现破旧的皮包里,几十万现金整齐摆放。

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万元户”都十分罕见的年代,皮包的主人被认为是倒卖文物的罪犯,一行人将他押往银行。

情急之下,他说出自己的绰号——杨百万。 他说自己来洛阳的目的,是购买一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东西——国库券。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依靠低价收购国库券买卖,迅速积累财富,身价达到百万。

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上海市一个国营工厂的仓库管理员、一个初中辍学的普通工人。 但此后的20年时间里,他却创下多个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的个人; 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的个人; 第一个在北大讲课的个人投资者; 中国第一股民、股神……

1998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中,他和运动员李宁、企业家鲁冠球、科学家王选等人,一起当选。

而在洛阳火车站的遭遇,才刚刚掀起他传奇人生的一角。

1988年3月28日,38岁的杨怀定辞去自己在国营工厂的工作,他一口气订阅了73份报纸,开始钻研发财的机会。

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他太穷了。在国营工厂每个月的工资,仅仅40元。一家老小的吃喝用度非常拮据,他形容自己是“贫下中农”。

订阅73份报纸,是因为他曾经从闲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二战时期,苏军依靠德军报纸,分析出德军的军事机密。他也坚信,自己能从报纸中读到一条致富信息。

很快,他在一份《新民晚报》中看到那条消息:1988年4月21日,中国开放国库券交易。

1985年的10元国库券

他不懂什么是国库券,但从前读过茅盾的小说《子夜》,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他,隐约感觉国库券中有利可图。

4月21日当天,他守在银行,一口气将自己攒下和借来的2万块钱,全部购买了国库券。当时国库券的年利率是13%,比银行整整高出一倍。

买完之后,他心中仍有疑虑。到了下午,他又去往银行,发现国库券竟从108元一张,涨到112元一张。他随即卖掉,赚了800元钱。

要知道,这可是他之前近2年的工资。

多年以后,这次交易被他形容为:像一根火柴“呼”一下擦亮了后半生的光明。

第二天,他在《解放日报》中,读到关于国库券的长篇报道。他得知,国库券是指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彼时,中国放开国库券的交易,但国库券的价格,在各城市之间却是保密的。

如果从不同城市之间购买国库券转卖,一定有利可图。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怀定脑海中诞生。

当天,他骑自行车赶往上海图书馆,翻阅外地报纸,查看不同城市的国库券交易情况和交易价格。

杨怀定在上海图书馆门前

最终,他找出当时国家试点国库券交易的8个城市。距离他最近的是合肥,他经过熟人打听到,合肥当地国库券的价格在96元,而上海则在100-103元之间。

他取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带着能借到的所有现金,装进一个黑色皮包,坐了一夜的火车,到达合肥。

那一次,他买到整整10万块钱的国库券,并在上海转手卖掉后,赚到2200元。当晚,他在家兴奋到失眠。

此后的三个月,他派人在各地打探国库券的消息,每天携带巨额资金,穿着破旧衣服坐火车前往各地购买国库券。

那三个月,他饿了就吃面包,几乎每天都睡不着,担心自己的钱财在火车上被偷,也担心因为露富被盯上。最长纪录,他7天没有睡觉。

年轻时的杨怀定

安徽的国库券买光了,他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买。几个月的时间,他走遍河南、山东、山西……甚至去过黑龙江。

他依靠重量来判断人民币的数额。10元一张,一万元是1.2斤,带50万出门,是60斤。也是那时,他的黑色小包,变成大包,甚至包带还断过几次。他的脸也开始晒黑,人瘦了一大截。

多年以后,有记者提问,背着沉重的行李辗转各地,累不累?

他给出否定的回答:不累,一天就能赚一年的钱,要你你也不累。

到了8月份,一次在火车上差点被抢劫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出行已十分不便。 他通过一份报纸上的消息得到启发:雇 佣保镖。

他还收藏着那份报纸。1988年8月2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已经出现私人雇佣保镖。

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依靠倒卖国库券,身价过百万,也因此有了“杨百万”的名号。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杨怀定和他的保镖

依靠报纸信息,胆大心细的他得到人生第一桶金,但杨怀定的心里并不踏实。

1989年,他从一位朋友手中借来《内参》,看到一条让他震惊的消息。文章中列举了国内4类最有钱的人。而他的名字,出现在最后——

杨怀定依靠买卖国库券获取暴利。

他心中一惊,马上想到自己是否要交税的问题。但他查阅当时的国税法,发现没有哪条法律明确自己应该缴纳何种税。正巧当时上海市税务局在九江路开办税务咨询处,他紧急前往,咨询自己的税务问题。

他找到相关领导,领导询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一般工作都需要交税。”

杨怀定说:“我做的事,税法上没有讲要交税,是买卖国库券。”

领导怔住了,惊诧地说:“你就是杨怀定吧,我早就听说你买卖国库券发财了。”

几天后,杨怀定接到税务局的电话。明确告知他,当时为了方便国库券发行、流通,方便群众,国库券买卖不交税。

因为他主动咨询税务问题,领导还在报纸上发文表扬他。杨怀定吃下一颗定心丸。

很多人敬佩杨怀定的胆识和聪慧,但在他的自述中,他将这一切都描述为,被逼无奈。

1950年,杨怀定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父亲是上海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母亲没有工作。一家8口人,日子过得紧张。

他成绩优异,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学。1968年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上海铁合金厂。因为共青团员的身份,他很快成为厂里的培养对象。

但他却并不想做官,只想跟着师傅学一门手艺。他觉得做官不能当饭吃,有一门手艺,则永远饿不死。

炼钢炉旁一待就是好几年,他苦心钻研,炼钢技术越来越好,工资却没有任何变化。彼时,他已经结婚生子,日子越来越拮据, 不满足于现状的他 主动申请将自己调到车间,负责开铲车。

原因是,那份工作,他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看报纸。但也是因为看书,他频繁被领导批评不认真工作,最终被分配到仓库,成为看管仓库的职工。

杨怀定在工厂工作

在管理仓库的岗位上,杨怀定没有自暴自弃,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但最终,他还是被迫离职了。

担任仓库管理员时,为了与同事搞好关系,他经常给同事送烟送酒,搞点“感情投资”,但厂领导却纳闷,为什么他这么有钱?

当时,他已经在家里安装电话,并购买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家用电器,花费4000多元。“有经济问题”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他百口莫辩。

但其实,这些钱,是杨怀定通过“兼职”赚来的。他的妻子在外地电器厂工作,他帮助妻子在上海推销。

脑子活络的他,后来干脆直接仿照国外产品,做起电源线插头,搭配电线售卖,产品获得市场好评。他让妻子辞职,并把产品的销售,承包给浙江一家工厂,就这样每个月能赚500元钱。

在当时的环境,做副业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他不敢声张。

很快,仓库发生一起盗窃事件。库里丢失一吨铜,杨怀定被认定为嫌疑人。工厂、公安局联合向他施压,最绝望的时候,他向妻子交代:如果自己发生意外,一定要把孩子拉扯大。

将近2周的严酷审查之后,真相大明,真正的小偷被绳之以法,但杨怀定却没有等到领导的一句道歉和安慰。

领导反而告诫他:“组织对你审查,是对你负责。”

杨怀定意难平。释放当天,他的一篇经济小论文还在报纸上发表,他想不通,自己只想简简单单做个好工人,勤勤恳恳工作,却因为赚到的钱,始终被怀疑为坏人。

悲愤难平,他流着泪写下辞职报告。他提出一个在当时极为新颖的观点:

与传统陈腐观念抗争,进行自我设计,体现自我价值,自谋职业,自己养活自己。

在那个视“铁饭碗”为生命的时代,他痛苦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1990年,杨怀定依靠国库券成为百万富翁的消息,已经传遍大街小巷。 很多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涌入倒卖国库券的市场中。

市场一片红火,杨怀定却觉得国库券的生意再难做下去,他将目光,投向股票交易市场。

1984年,上海发行第一张“飞乐音乐”股票时,杨怀定就对股票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与股票交易有关的书读。

他等了足足4年,终于在1988年,他小试牛刀。

1988年7月,他以101元/股的价格,购买100股当时火热的股票“电真空”。他并未希望股票能大涨,而是看重电真空股15%的分红利润。

一年后,股票跌至96元,不少人恐慌,但杨怀定却大手一挥,继续买下2000股电真空的股票。

市场上还以炒国库券为热,杨怀定却对在场的人说:你们应该把国库券全部抛掉,全部买入股票。

一周后,杨怀定的判断应验。国库券价格不断走低,但电真空股票的价格却大涨。2年后,电真空的股价,翻了20倍,达到2300元/股,杨怀定全部卖出,再次完成自己的“百万进阶”。

很多人认为杨怀定有内幕消息,但他却不以为意,告诉众人,自己的推断,全部来源于自己定的73份报纸。

他从小爱读书,喜欢在信息中分辨行业和国家趋势。

1990年,杨怀定第一次使用电脑

1992年5月,股票市场进入熊市,上证指数从1400点,跌至392点,人人恐慌。杨怀定却从报纸中读出,股价有回升的迹象。

他故意制造声音,大踏步走进交易市场,大声说:“我要买一万股轻工机械。”众人惊呼。

果然,一周后,股票市场大涨。很多人事后,问过杨怀定的思考。他告诉大家,答案都在报纸中。之所以出手,是看到政府即将出台救市政策。

到了第二年,1993年,上证指数涨至1500点的历史高点,杨怀定则罕见地开始抛售股票。那时,一些人在疯狂的气氛中,嘲笑杨怀定:“他老了,思想太保守了,股神也不会炒股了。”

像是预言一样,一段时间后,股市大跌。杨怀定侥幸逃脱。但也是那次暴跌,让他对股市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早年的股票交易市场

暴跌发生时,他正在南京交流,听闻一位与自己相熟的工程师,前些年在股市中大发横财,仍坚持高杠杆,最终在暴跌中亏光所有资金,以自杀结束生命。

从那以后,无论股市涨跌与否,他都时刻劝自己保持理智,留一份清醒:“做股票最重要的就是要心态平和,能赚到钱就行,千万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想法。”

此后,他几乎躲过每一次股市的暴跌。1994年的低点来临前,他将股票卖掉,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子;2005年远离股市的他,又将升值的房子,换成30万股票,等到了2007年的牛市,又成功逃顶。

三进三出,他“股神”的称号,传遍全国。

杨怀定当选“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杨怀定(左)王海(中)李宁(右)

炒股出名,很多人称杨怀定为投机主义者,他并不认同。 他称 在股市: “6分心态,3分技巧,1分幸运。 ”

因为对财经知识的学习,这个初中毕业的工人,于1994年被沈阳财经学院聘请为教授,每月160元工资。 杨怀定看中的并非是这份薪水, 而是一份认可。

他常年保持着对股市的持续研究,称股市只有留级,永远没有毕业。因此他每天8点起床,看资讯、浏览各类信息,随后盯盘、午休,再盯盘。即便交易结束,他晚上的时间大多用来读书。

学历不高但学识渊博的他,他甚至 走上北大MBA的讲台,为众多企业家传授股票知识和技巧。

年纪逐渐增大后,他也笔耕不辍,将自己毕生的经验,撰写成一本又一本“炒股秘籍”,但翻看他的书,并无太多技巧,而是在讲心态、理论。

杨怀定在办公室

赚得盆满钵满的杨怀定,十分节俭。他 并没有什么烧钱的嗜好,唯爱抽烟。买来的汽车他开不习惯,最终卖掉,出行全靠地铁和自行车。

他没有创办自己的公司,亦或者成为资本巨鳄。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市民,不过是依靠勤奋和努力,在时代的浪潮中,赚到一点小钱。

他看过太多人,因为没有认清自己,最终人生以“惨剧”收尾,因此他为人处事十分小心。他常说宁静致远,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人情的困惑。

他称自己从不看股评,也不轻易给出任何投资建议。这来自于他对人性的洞察。

依靠国库券发财之后,“杨百万”的名号被叫响。很多人认为,他的亲戚朋友,一定跟随他赚到很多钱。他却一再辩解,“一个都没有。”

曾经,依靠买电真空股票赚钱时,他也帮助自己一个表妹买了4000元的股票。不久之后,股票涨了4倍,他打电话通知表妹:“赚了4倍,你卖不卖?后面还有可能涨。”表妹却做出卖出的决定 ,并当即表示: 绝不后悔。

但当股票涨到2300元/股时,她却抱怨:“我也不懂,你也不拦着点。”

1992年上证指数涨到1500点时,他曾将亲人请到家中,好言相劝大家放手。但没人听取他的忠告,最终赔钱后,亲友翻脸。

他很困惑,很无力,也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的路,都只能自己走。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杨怀定,哪怕他身边的亲人,也不行。

一个人能“接得住”多少财富,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杨怀定和妻子

浮沉30年,他心中,有自己的港湾和依靠,那个人是他的太太。

他和太太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动荡年代经历过太多生死时刻,仍不离不弃。 在股市成名后,很多女人对他表达过“爱意”。

曾经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姑娘,向他打电话告白,希望能够嫁给他。而他却给对方讲了个故事。一个关于原始股的故事。

他将自己的妻子,形容为原始股。曾经,他家境贫寒,妻子家却是上海大家族。那时他没钱,家中兄弟众多,母亲没有工作。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9平米的小房子里。

但妻子并未看不起他。婚后,父母用隔断隔出4平米,当作他们的婚房。艰难的日子熬了多年,才最终走出贫困。

越到晚年,他越觉得,炒股只是不断锤炼自己的判断,并非是自己的事业。这世上远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

2007年,上证指数再创新高,达到5000点,迎来罕见牛市。

彼时57岁的杨怀定,不断发出呼吁,劝告大家冷静,不要贪婪。但疯狂的人群,很少真正听进去他的话语。

10月,上证指数冲高到6124点之后,急转直下,暴跌60%,很多人血本无归。

而杨怀定早已在见顶时逃脱。 很多人惊诧于他对资本市场敏锐的嗅觉。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见过太多人在疯狂中,倾家荡产。

他还可以清晰记起很多朋友。他们的故事,常常让他唏嘘。他见过太多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为富豪,又赔光所有家产。

他也见证太多财富背后,因为钱带来的人情冷暖。

他还记得当时上海股市有“四大金刚”,但最终这四个人,没有人善终。

曾经善良的小贩,最终妻离子散,家财尽失。

曾经有名的医生,输掉所有财产,出家为僧。还有那些富家子弟、那些精通计算的大学生,极少有人结局圆满。

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上海股市的“三只羊”。

上海股市刚成立不久,很快出现不少大户。所谓大户,不过是拥有巨量资金的个人投资者。1990年,上海股市的领军人物,杨怀定、杨卫国、杨正良,被称为“三只羊”。

杨良正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资产最多时,他握有上海股市八分之一的股票。

但杨良正并不满足,即便已经身价千万,却仍用超级杠杆购买股票,最终输掉所有,还欠下不菲的债务和数不清的官司。

杨怀定在读报纸

除自己之外的另一只羊,叫做杨卫国。

他靠做小生意起家。没有工作的那些年,他在上海街头风吹日晒,倒卖香烟票、鸡蛋票,养家糊口。

听闻证券交易中心赚钱多,他在交易中心蹲守数月,最终入手,在两年的时间内,积累超过3000万的财富。

杨怀定还记得,当时杨卫国生活极其简朴。即便身价千万,仍然不买车,不买房,每天骑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家和证券交易中心。

他的汗衫常常补了又补,直到实在不能穿才扔。如果中午没有带饭,他总是去附近的一家面馆,点一碗最便宜的咸菜面。

常有人笑话他,他反驳:“吃那么好干嘛,不还是要拉出来。”

1994年,杨卫国不再满足自己几千万的身价,希望成为一个亿万富豪。他选中期货交易市场,最终短时间内输掉所有家产。

财产散尽,他精神崩溃住进精神病院。多年以后,杨怀定听说,有人在公园见到了老去的杨卫国。

那时,杨卫国穿着一件极破的棉袄,全身很脏,胡子、头发一团糟,嘴里却一刻不停地跟周围的人念叨:

曾经,我很有钱,很有钱,有3000万……

年老的杨怀定

相比于乐极生悲、大起大落的其他“股神”,杨怀定似乎是幸运的、成功的。

然而,如果一个生命与这个世界的交易收盘时,一个人,又该怎样为自己的此生估值呢?

2021年6月,杨怀定在上海去世,享年71岁。

离世前,他罕见地接受过一次采访,年迈的他牙齿几乎掉光,口齿也不清楚。但他仍能清晰地记忆起自己当年买卖国库券时的情形,第一次购买股票时的新鲜场景。

他不认为自己的一生,凭借的是幸运。纵横股市近20年,他极少失手。他把一切归结于努力。过去多年,他仍坚持订阅几十份报纸,不断了解最新资讯,帮助自己做出判断。

尽管初中毕业,他依旧热爱阅读,小说、杂文、电视节目……2008年做客央视时,他说自己很笨,一个一小时的财经节目,自己能学到一句话就好。

“慢慢学,总会很快。”

步入暮年后,他仍然不断学习。他说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人性是贪婪的,又是恐惧的,而股市完美体现了这一点。“想要克服人性,是很难的。”

他认为,一个人能担得起的财,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克服贪婪,则是一生的修行。

可惜,在时代的车轮下,总有太多人,渴望一夜暴富,不能等。

时至今日,也依然有人觉得:下一个杨怀定,很可能就是自己。

关键词: 上证指数

责任编辑:Rex_07

推荐阅读

当前动态:被高估的大S

· 2022-12-07 15:58:54

dx12和dx11_dx12 DX版本

· 2022-12-07 15:07:10

益阳区号0731_益阳区号

· 2022-12-07 14:55:41

不孚众望_不孚众望的意思

· 2022-12-07 14:57:56

chrome os操作系统_chrome 17

· 2022-12-07 14:59:23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tv.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电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