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找到一个视野好的窗边位置,拿出手机扫描桌上的二维码,开始点餐……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这已经是外出就餐的“正确打开方式”。
喜欢“打卡”探店的张小姐认为,这种点餐方式比较方便快捷,“不用排队,全程自助式服务,顾客能节省不少时间,也避免了服务员一直在旁边的尴尬,所以还是挺喜欢扫码点餐的。但是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可能不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
而经常在咖啡厅与合作伙伴交流的金先生,则认为这种点餐方式带来的体验感不理想。他告诉记者,“对于已沽清的菜品,我可能在完成点餐后才被服务员告知,并且点菜的数量也不好控制。同时,扫码点餐经常需要关注公众号,为泄露个人信息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扫码点餐方式快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扫码点餐为消费者们带来了用餐效率的提升。但当其逾越合理边界,则会成为部分群体的消费阻碍,甚至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餐饮行业数字化带来降本增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餐饮业收入额达46895亿元,同比增长18.6%。在餐饮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正加快推进。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分析及2022年市场前景预测》,当前,数字化已成为餐饮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应用已深入渗透餐饮业,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性,在防疫保供、提振消费、行业恢复、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引入扫码点餐,则是餐饮行业拥抱数字化的一个体现。目前,SaaS等相关系统在餐饮行业被广泛运用。应用相关智慧餐饮系统后,商家可以打通预订、排队、点菜、买单、储值、发票等多种功能,汇集餐厅的经营数据、用户的消费数据以及营销活动的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优化经营决策,实现降本增效。
在餐饮连锁经营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看来,扫码点餐的兴起得益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发展,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对于消费者来讲,有的人更加习惯在桌前自助式点餐,这样可以省去排队点餐的时间,也避免人工服务的一些不便。”
从商家角度来讲,文志宏表示,“通过扫码点餐可以提高整个餐厅的数字化水平和运营效率,而且大幅减少人工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驱动力。另外,扫码点餐现在也成为很多餐厅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商家据此可以跟消费者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受疫情影响,扫码点餐方式得到进一步普及。德汇国际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北京管理合伙人刘思锐表示,“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方式,因此各种避免直接接触的营业方式顺应需要产生,SaaS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扫码点餐及扫码支付的功能,不仅实现了防疫的安全要求,并且能够为受到疫情打击的餐饮商家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根据亿欧智库与餐饮SaaS服务商哗啦啦发布的报告,近年来,部分餐饮数字化服务商开始从“软件服务阶段”进入“数字运营阶段”。数字经济下,数据资产价值突显。
以哗啦啦为例,2020年起,哗啦啦陆续推出多款数据应用产品如老板通+、BI分析系统等,以求帮助餐饮企业更好地沉淀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老板通+通过引入行业大数据智能算法与餐饮运营模式等,可以对商家的各项运营能力进行健康分评估与体检,并为其提供智能化的优化建议,帮助商家提升运营能力与行业竞争力。”该报告显示。
从具体数据来看,根据头部餐饮SaaS服务提供商客如云在官网公布的信息,茶饮品牌霸王茶姬通过引入其数字化产品,完成会员拉新50倍增长,门店点单效率提升20%,一家门店一年的利润增加7.3万元。
扫码点餐背后存在隐忧
但在智慧化经营的另一面,扫码点餐也存在隐忧。文志宏坦言,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是为消费者所诟病的一大重要方面。记者在走访体验时发现,消费者在部分餐厅扫码后即可直接点餐,而不少餐厅则需要用户关注公众号、小程序,注册会员等,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手机号、通讯录、生日等个人信息。
对此,360安全专家童磊表示,“在扫码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遇到泄露个人信息的问题。因为顾客在扫码关注之后,会向点餐APP后台上传本地终端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能否被妥善的处理和使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收集用户的数据量激增,数据在交换使用过程中涉及复杂场景,消费者数据面临着暴露和滥用风险。童磊认为,从供应链安全角度来看,一些第三方应用扮演着数据中介机构的角色,会采集来自各方的数据进行开发利用。“这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传统的安全技术无法控制第三方。数据在交换使用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安全与合规。”
“基于此,相关点餐APP容易被恶意病毒和木马利用,导致更频繁、更隐蔽的数据泄露和攻击窃取事件的发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互联网诈骗、信息泄露事件,都来源于数据交换使用过程中的控制缺失,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童磊说。
而从法律层面来看,刘思锐认为,扫码点餐中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情形。其一,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的种类和范围超出了合法、必要和正当的范围。“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需要遵循目的明确、最小范围的原则。而就餐点单这一目的本身并不需要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因此收集信息的范围相对于特定场次的餐饮消费需求而言并不必要,较难证明其相当性和正当性。”
其二,刘思锐表示,扫码点餐中个人信息的收集程序不符合法定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应将个人信息处理者信息、处理目的和方式、处理信息的种类和期限等向消费者进行明确的告知,在消费者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取得消费者同意,处理个人敏感信息需要单独同意。并且应向消费者提供撤回同意的方式,但商家不得以消费者不同意或撤回同意为由拒绝为其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现实中部分商家通过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的做法和程序并不合规。多数商家未将相关收集处理个人信息进行明确告知,因此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即使取得了消费者的同意,也并不满足法律要求。”刘思锐说。
其三,刘思锐也认为,扫码点餐后对于所获取的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足。《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要求其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自主和可控。“但实践中,部分商家、服务提供商或平台将扫码点餐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后,形成用户画像,并用于精准营销和推广,而对于这种行为的限制和边界要求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此外,有消费者反映,在部分餐厅就餐时,若表示不方便扫码点餐,服务员也会协助进行人工点餐。但在少数餐厅,扫码点餐则成为“单选题”,服务员表示没有制作纸质菜单,只能通过扫码进行自助式服务。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刘思锐告诉记者,“强制关注公众号,仅提供扫码点单方式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实践中,强制消费者进行扫码点单的行为剥夺了消费者了解商品情况的权利和选择以其他方式进行交易的权利,尤其是对于不善于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而言造成了较大的消费不便利、构成了无形的交易壁垒。”
扫码点餐趋向规范化发展
为促进扫码点餐的规范化发展,各部门给予高度关注。2021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扫码点餐,指出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
此后,各地也针对扫码点餐发展过程中的痛点积极解决。深圳市消委会、江苏省消委会等纷纷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优化扫码点餐倡议等,提出解决方案及行业示范。今年2月,上海首个《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规范指引》正式发布,引导经营者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
在行业方面,2021年5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关于完善餐饮企业“扫码点餐”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倡议。随后,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发出相关倡议,提出餐饮企业应以实际行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同时,相关平台也向开发者推送通知,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童磊表示,“从行业实践看,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出台,扫码点餐APP的安全问题会有所改善。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网络应用的安全,相信未来点餐应用会越来越丰富,消费者体验会越来越好。”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餐饮行业将会迎来更多变革。但无论消费场景、服务形式如何变化,餐饮行业的内核终究是服务,都需要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筑牢消费者信息安全的防线。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正如文志宏所言,“餐饮商家要强化自律,应在更大程度上把扫码点餐视为给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应该是消费者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强迫。对于商家来讲,一切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本还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这才是根本。”
刘思锐也表示,“任何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均不应以过度减损用户体验或者用户正当权利为代价,而应尽可能实现二者的良性平衡。目前扫码点餐技术已经经过了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希望也期待进一步完善的规则和监管能够使得扫码点餐朝着更为规范和理性的方向前进,从而实现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消费者权益及个人数据得以充分保护两个价值取向的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