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贵阳10月23日电 题:返乡归巢的“新农人”:乡村创业正当时
作者 周燕玲
出村、进城,这是不少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当同龄人都在走出去时,“90后”青年余鲜却选择“逆行归巢”,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
灵巧秀丽是余鲜给人的第一印象,出生于中国茶文化之乡——贵州雷山的余鲜,从小闻着茶香长大,2014年大学毕业后从浙江回到雷山,开始了与茶为伴的人生。
“我们家很早就开始种茶,现在有600多亩茶园,还有一个茶叶加工厂。”余鲜说,为了更好地与茶为生,读大学时特意去学了茶艺。
进茶园、制茶青、售茶叶……回到家乡的余鲜发现,自家茶叶销量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她,找到旅游公司、土特产店、酒店等洽谈合作,最终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以“捆绑”销售(如买酒送茶)、定制包装等服务推广自家茶叶。
图为余鲜在茶企车间加工茶叶。受访者供图作为国家二级茶艺技师的余鲜,还在离家不远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一间别具特色的茶馆,把雷山银球茶做成伴手礼进行售卖,同时利用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推广茶叶,让家里的茶叶销量上涨了20%,带动上百名村民致富增收。
“回到家乡后,也曾困惑和迷茫过。”余鲜说,虽然互联网很发达,但城市与乡村之间,仍有着不可逾越的信息屏障和思维意识屏障。
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是余鲜返乡后一直保持的状态。多年来,她一边外出学习新的管理和营销理念,一边积极参与中国各项茶艺比赛,助力雷山银球茶飘香中国。
2020年,余鲜获得“中国先锋新农人”称号。在她看来,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她想在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同比增长19%。他们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更习惯“跳出农业做农业”。
图为丁浪与团队在拍摄张金秀老人制作美食。受访者供图来自贵州德江的“80后”青年丁浪,大学毕业后曾在城市打拼多年,2015年回到家乡发展电商,卖过蜂蜜、猕猴桃等农特产品,但销量却不太如人意。
图为张金秀老人制作的美食。截图一次偶然的机会,丁浪去到德江焕河村,这个四面青山环抱的古村落不仅风景优美,村里72岁的张金秀老人还擅长做各种乡村美食,这让丁浪萌生了拍美食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卖农村土特产的想法。
一个补光灯、一台微单,丁浪镜头下的张奶奶在村里古井边洗菜、在挂满腊肉的灶台下生火做饭,折耳根炒腊肉、啤酒鸭、板栗炖鸡……一盘盘家常美味烹炒而出,400多条短视频犹如一本流动的贵州菜谱,让丁浪收获一大批网友关注。
2019年10月,当地紫薯滞销,为帮助农户推销紫薯,丁浪和张金秀老人一起拍摄了多条用紫薯做饭的视频,短视频在平台上达到1000多万次播放量,帮助农户卖了2万多斤紫薯。
图为丁浪和返乡青年组成的视频拍摄团队。受访者供图“当地产的蕨根粉到现在卖了1万多单,有场直播帮农户卖掉8000多斤新鲜辣椒。”丁浪说,2020年线上线下卖了200多万元(人民币)山货,目前与当地5家农民合作社合作,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丁浪和返乡青年组成的拍摄团队不仅让山货走上城市餐桌,也让大山深处的“空心村”变身“网红村”。村里开起了小卖部和农家乐,2021年“十一”国庆节期间,有近万名游客“打卡”焕河村。
在丁浪看来,乡村的未来充满机遇,农业创业正当时,为此他和团队除了拍摄美食视频外,还把德江大寨村第一书记的驻村生活记录下来,让外界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吸引更多青年回归乡村。
近年来中国各地都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吸引、鼓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吉林“金融海归”黑土地上种水稻、武汉“00后”回乡操控无人机播种收割……越来越多下得了田地、玩得转新技术的“新农人”,利用各自特长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完)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