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理9月18日电 题:滇缅公路修筑者回忆“抗战生命线”
作者 熊佳欣
车辆行驶在狭窄弯曲的盘山公路上,在持续地颠簸中仿佛将人带回80余年前。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北斗镇至铁丝窝这段仍保留原貌的滇缅公路上,99岁高龄的洪学钦曾再次来到这里,重走年轻时参与修筑的“抗战生命线”。在“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之际,作为滇缅公路修筑的亲历者,洪学钦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饱含血泪的抗战往事。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日本海军封锁中国海岸,阻止抗战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开辟新的对外通道成为当务之急。1937年12月,从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正式动工,中国境内长959.4公里,分为昆明到下关段与下关到畹町段。云南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征调民工上百万,在缺乏技术、机器的情况下开始修筑这项浩大工程。
1938年1月,时年仅14岁的洪学钦被派往修筑花桥(今大理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至黑羊箐(今大理永平县与云龙县交界处)段滇缅公路,一同出发的还有来自各个村寨的民工,他们自负行装工具、自备粮食前往,其中包括大量老人、妇女甚至年纪更小的儿童。
图为滇缅公路永平县铁丝窝原貌保留路段。熊佳欣 摄滇西地区山高谷深,丛林密布,沿线民众在崇山峻岭间与时间赛跑,抢筑抗战“生命线”。“当时筑路工期催得紧,不仅白天一刻不停地修,晚上还要加夜班。”洪学钦老人回忆,修路条件非常艰苦,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要开工,休息时就睡在用树枝、茅草搭成的窝棚里,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
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须完成土方1989万立方米,石方187万立方米,采用传统的泥土碎石弹石路面,因缺乏机械设备,全靠民工采集、铺设、碾压完成。“像我一样的小孩和老人、妇女一起用背篓从山上背来碎石,青壮年拖石碾压路。”洪学钦老人回忆,“石碾非常重,大的要16个人拖,小的也要12个人拖。”巨型石碾全靠木架支撑、人力拖拽,压路至高山陡坡时,常发生滚落事故,造成民工死伤。
1938年8月31日,仅用时9个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沿线20余万包括妇孺老幼在内的10多个民族民众参与修筑,以牺牲3000余人的代价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万5千多辆汽车,其中大部分是由南侨机工运送的。
1939年,洪学钦被派往永平县铁丝窝路段维护塌方受损的滇缅公路。在这里,洪学钦看到南侨机工驾驶卡车经过,也看到试图轰炸滇缅公路的日军飞机。“日军的飞机来了36架,每三架为一排,遮天蔽日。”提起这段往事,洪学钦仍心有余悸,“我们躲在树林里不敢出来,生怕被日军发现,后来听说在滇缅公路上有很多司机(南侨机工)在轰炸中身亡。”据统计,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超过1000名因轰炸、车祸、疾病牺牲于滇缅公路。
1942年5月,日军轰炸龙陵,滇西抗战爆发,中国西南极边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曾为滇缅公路修筑立下血泪功勋的滇西人民又为抗战提供数百万公斤粮食,并在滇缅公路中断后用人背马驮运送至前线。洪学钦再次离家,和半失明的哥哥一道为抗战前线送粮。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以胜利告终。又是一年“九·一八”,当硝烟消散、故友离去,99岁高龄的洪学钦常常坐在村口,向年轻人讲述80多年前的往事。“这些故事,在和平年代也不应该被忘记。”洪学钦老人说。(完)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