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在深圳南山区单位公园管理中心北部片区管理部工作的万苑南便早早起床,迅速赶到社区核酸检测点,穿上防护服,开始了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同的是,这次她变成了一名就地志愿者,工作地点变成了自己的社区,这个她很熟悉但忙到除了休息几乎很少停留的“家门口”。
3月12日凌晨起,深圳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五区发布通告,要求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除保证基本运转的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就地转为志愿者,向所在社区报到;或按照组织统一安排,参与疫情处置。指令一出,志愿者团队迅速集结,充实基层疫情防控力量。
随着疫情防控的系统化和精准化,志愿防疫工作也不断在细分,志愿者的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他们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以星火之能量,点燃希望的火焰。穿上红马甲与防护服,他们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抗疫重担,而脱下红马甲和防护服,他们又回归到各自岗位,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快节奏的深圳开启了慢生活,忙着通勤的深圳人,省下了交通的时光,让自己享受这工作之余难得的闲暇。唯有以就地志愿者为代表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趁“慢”争“快”、没有闲暇地奔波与忙碌。愿这一周的服务,换来的是这座城市接下来的一如往常。
令未到人先行,他们提早“到位”融入社区防控
“3月6日,黄贝岭社区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区’,我处在防范区,随即就联系了社区党委,加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来自罗湖区委组织部的林昕锦居住在深业东岭,之前的下沉经验让他深知志愿者对于社区防控的作用和重要性,便第一时间申请加入防控队伍。
同时,还积极号召住在附近的同事组建“就地防疫小分队”,早上扫楼前梳理思路、确定分工,晚上汇总数据、统一录入,完成扫楼和数据统计工作,并积极与居民沟通做好心理疏解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和黄贝岭社区的居民,‘守土就要尽责’,和居民共同努力,打赢这场‘阻击战’。”林昕锦说道。
正如林昕锦一样,福田、罗湖、南山等多个城区,在就地志愿者指令发出之前,在“三区”划定的第一时间发出“征召令”,采取就地激活的方式,各街道、区直各部门、驻区单位工作人员迅速融入社区抗疫团队之中。
从“有点怂”到“我坚定”
其中,福田区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抽调干部成立“实战营”,仅十天时间,5000多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下沉一线。2月26日,福田区推出“就地激活”机制,挖掘“三区”党员干部就地转换为“实战营”成员,并就地发动党员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在全市“就地转化志愿者”通知发布后,3月14日,近2000名党员干部就地转化为志愿者。截至目前,已有超7000名党员干部或抽调下沉、或就地激活,成为服务“三区”居民的主力军。
据介绍,福田区“实战营”分批次设立、动态调整,人选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及组织指定等方式产生,并依据不同人数设立临时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凝聚力量。到岗后,成员需要参加线上培训和岗前培训,引导抽调人员迅速掌握居民摸查登记流程、红黄码人员处置措施等工作。下沉后,党员干部在街道、社区统一指导下,按照包干工作部署,协助社区完成全员摸底排查、大规模核酸检测、重点场所管控、老幼孕妇等特殊群体保障等任务。
来自福田区住房和建设局的杨航是一名抽调下沉人员。自2月19日抵达沙尾社区负责扫楼、登记信息持续志愿服务至今,经历了防范区、管控区和封控区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你可能面对的就是密接和红码人员,危险是肯定的。第一天扫到第一个红码的时候下意识退后两步‘有点怂’,但第二天开始就心态稳下来了,我们坚定,居民才更有信心。”他说。
心态适应之后,接下来就是体力考验。由于城中村大部分楼宇都是没有电梯的,上户检测需要逐层爬楼,面屏和口罩会被汗水浸染,此外,杨航还是上沙椰树村11巷6号楼的“守楼大白”,14户26口人都由他来守护。每天,他都需要从卡口把隔离物资运送到户,外卖和快递也是由他负责,一天至少得爬两次楼。“我上到三楼以后就基本看不清路,戴着防护套的手机也很难聚焦,每一次扫码其实都会需要花比以往更长的时间。但听居民说一句谢谢、辛苦了,真的能帮到他们一些小事,确实也挺开心的。”
值得一提的是,杨航的父母起初并不知道儿子抽调下沉为志愿者。因为怕父母担心,每一次父母的视频来电他都只能掐掉,再回拨语音回去。持续几天之后,杨爸爸感觉不对劲,忍不住问儿子,“你是不是被隔离了?”杨航担心再不说实话父母得着急坏了,于是只能坦白自己其实在抗疫一线。“他们会经常唠叨要注意防护,还说要给我寄N95,他们不知道这边最不缺的就是防疫物资了。”
日常忙碌中安排“小惊喜”
来自福田区委党校的魏红旗所在小区被纳入管控,要求只进不出。作为福田区党员干部,他第一时间加入小区的志愿服务先锋队,并帮助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小区被管控了物业肯定忙不过来,我既然被封在家里也上不了班,就主动出来成立先锋队,和其他党员一块儿帮助大家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清运垃圾,家里有特殊困难的我们也会帮忙上门解决。”
2月26日,魏红旗被正式纳入福田区“实战营”第13班(新洲组)。“就地激活”通知发出后,新洲社区110名党员干部都被纳入志愿者队伍。和社区对接以后,新洲组被安排了流调的任务,每人每天需要打300多个电话确认身份。
刚适应节奏,两天后的晚上魏红旗和部分组员就被要求前往中城天邑集合,穿上防护服为封控区的居民上户核酸检测。新洲南村、新洲中心区、中城天邑等地都是该组上户核酸的范围,“从初期每人每天150-200个,上升到这几天每人每天300个以上,一趟下来两个多小时大家基本全身湿透。怎么保证斗志,做到疲惫但不能后退,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想要协调好组内事宜,魏红旗每天都要比队员们早起一小时,“7点就要到,解决他们的吃饭、领物资等问题。晚上十点下班了我还要开复盘会,总结今日得失再按照上级指令逐个分发任务,每天都得熬到凌晨。”此外,为了给组员提气,魏红旗也会在忙碌的志愿生活中策划一些小惊喜——“三八”妇女节当天,他们努力买来了一批鲜花,为组里的女同志送上温暖;遇到组员过生日,魏红旗又发动组员一起在线上给他筹备生日会,如何让他们始终有这么一股劲儿撑下去,是他每天都要思考的事情。
就地角色转换,他们成为疫情防控“多面手”“主力军”
除了“三区”内已经提前就位的志愿者们,自3月12日就地志愿者通知发出后,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的志愿者团队进一步壮大。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通过已经了解的疫情防控情况,帮助社区高效开展防疫工作,成长为队伍中的“多面手”“主力军”。
女儿主动献吻关怀,她成了女儿眼中的“医生”
“妈妈你穿着这个白色的衣服,你现在是医生了吗?”、“是啊,现在疫情防控医生不够,妈妈临时做几天医生帮忙,支援一下医生的工作”。这是南山区桃源街道龙联社区就地志愿者万苑南和女儿的一段对话。随后女儿一句“妈妈你累吗?”并主动献吻,让她一天的辛苦都得到释放。在女儿的心中,她是“医生”、是“英雄。”
3月1日零点,南山区桃源街道龙联社区龙都名园被划定封管控管区,3当天上午她便向所属单位汇报了封控情况,申请居家办公的同时,她收到了被封、管控人员可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随后便主动联系到桃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加入防疫队伍之中,如今依旧服务在社区。
对此前从未有过就地志愿者经历的万苑南而言,这是一次新的挑战。从3月2日晚正式成为就地志愿者之后,每一个举动、每一次与居民的对话,她都更加深思熟虑。她在小区的业主群发起了由12位热心居民自发组成一个志愿者群,按照大家的意愿与所长安排好每一个人的工作,3月3日,这个临时志愿者团队开始启动工作。
化身“大白“的万苑南正在工作中。
近半个月的就地志愿者工作让万苑南深刻认识到,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核酸采样工作并不那么简单,特别是工作人员需要承受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封控时间久了,居民也会有情绪和焦虑,志愿者需要耐心解释、稳定居民的情绪,还要坚持完成在有限的时间内的采样工作,登记、扫码、扫楼,不能遗漏一位居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万苑南坦言。于是,她在小区居民群里发了一则留言:“不能让我们敬佩的人受委屈,大家都辛苦,仍需坚持!”和居民的良性互动,也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化解紧张的气氛。
万苑南的家里共六口人,申请成为就地志愿者那天,家人既支持又担心。“我也宽慰家人,既然疫情需要,我在家办公也是办,在一线支援也是工作需要,两孩子面前我也要以身作则,何况还是党员,更应该冲在第一线。”每天上午,万苑南带着家人的千叮咛万嘱咐出门,工作完成回到家,还有来自亲人爱的关怀。
万苑南收到了来自社区小朋友的手绘礼物。
“不仅有家人的关爱,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好了!大伙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打招呼到热情对话,互相帮助取个快递上楼,看到有人的菜到了发个信息提醒,一点点的感动在家家户户之间传递,一场‘意外’让大家的关系更加和谐。”她说道,“不少邻居给我和同事们送上了感谢和慰问,还有小朋友亲手绘制的卡片,一句句暖心的话语,真的很感动。”
招商街道兰园小区的志愿者们。
而在十公里之外的南山区招商街道兰园小区,1997年出生的江西小伙刘世玮也成为了一名就地志愿者。3月2日居住在兰园小区的他得知要进行封控隔离管理后,便第一时间申请了就地支援社区防疫工作。
来自深圳CID的小伙刘世玮。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深圳市刑事侦查局(CID)反诈骗中心的岗位上。“我在单位集体宿舍居住,有位同事和我一起参加了志愿者工作。那天在接到单位号召支援社区防疫工作的通知后,决定第一时间支援社区防疫工作,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这是义不容辞的”。
“你的这份爱心,他会传递下去!”
和万苑南、刘世玮一样,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五区的就地志愿者们,转换角色持续服务在一线。
罗湖区人大常委会选联任工委四级主任科员林毓瑛,第5次下沉社区,是在家附近的南湖街道罗湖桥社区负责24小时服务电话热线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骑车出门,8点前到社区,开始热线接听、记录、处理或交办、跟踪处置情况等工作,晚上22-23点返程是她的日常。“因为公交地铁停运,共享单车成了我和同事们的新座驾,还起到了‘运动’的作用。”
热线接线员工作十分琐碎,咨询政策类、配送类(外卖、快递、煤气)、居家生活类(垃圾清运、下水道堵塞等)、关心关爱类(特殊人群上门帮助、宠物喂食等)、就医救助类等等问题都需要逐个记录,个性化解决。这其中,一通求助电话让林毓瑛印象深刻。“有个群众打电话求助,他来深圳打零工,由于疫情原因失去工作,已经买好了回乡的车票,但临走前被临时管控了,身上只有几十块钱。于是我个人给他叫了外卖,送了一些食物饮品,并请当值的同事帮忙回电。后面同事转达了一句话‘你的这份爱心,他会传递下去!’,当下我也被治愈了,携手并肩,爱心会传递,力量会传递。”
盐田志愿者各司其职。
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桥东社区管控区的志愿者管理员田超,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个义工群,然后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从管控一开始,就进入了备战状态,立即着手组建志愿者队伍。第一批预备队是停业商铺的从业人员。为了能够早日复工复产,一支4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就这样在田超的动员下组建了起来。后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希望参与抗疫工作中,田超本着就近就地的模式、服务自己本栋居民的理念,又组建了一支60多人互助队。“感谢志愿者们,他们真的为社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田超说。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进宝安区燕罗街道洪桥头社区工作站核酸检测点。微风轻拂,给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带来些许凉意。在核酸检测点的通道入口,来自燕罗街道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梁培仪正引导居民文明有序地排着队。夜深人静的时候,梁培仪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家人已经睡下。看到孩子放在桌上的润喉糖,她瞬间有些哽咽。梁培仪说:“爸爸告诉小孩妈妈在做很伟大的事情,全家要照顾好妈妈,不能给妈妈拖后腿。”
记者手记
深圳志愿者有了新的颜色
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人手不足,就地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更具天然优势
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深圳红”是这个城市标签中最不同的一抹亮色。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深圳的志愿者又有了新的颜色——深圳白和深圳蓝。没有人去探寻厚厚防护服背后的面孔,却充分感受着因为他们存在而拥有的踏实与安全。
就地志愿者虽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深圳已在抗疫工作过程中将其一以贯之。就地志愿者,大多是对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有所了解的,且多来自本社区甚至本小区,这一做法也能够减少人群流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于减少传播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就地志愿者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工作熟、贴近居民群众的天然优势,由他们来就地开展上门入户核查、双码查验、政策宣传、物资配送等便民利民、志愿互助服务,能够更加直接且方便地服务居民群众,借助就地志愿者“社区居民+防疫志愿者”的双重身份,深度把握居民需求,减轻沟通摩擦,全面做好服务,并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就地志愿者的作用。
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换上红马甲、防护服,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继续坚守战疫一线,投入到各个社区、小区内,他们秉承着“有一分力,便发一分光”的志愿精神,传递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温暖,也显示着城市的担当。在这场战疫中,不断给足市民“安全感”。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