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大,一项调查显示,在县域劳动力市场,有三成劳动者收入相比疫情前有所下降。
1月16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联合58同城发布了《2020年清华-58县域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称,24.4%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相比疫情前有所下降,6%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极大减少,两者加起来,意味着超过三成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了。
此外,31.7%的县域劳动者在疫情后开始从事兼职;疫情之后,单位包吃包住的比例明显下降;固定雇主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显著降低;更换工作的比例则显著提高。这些现象都说明,县域劳动者的工作稳定性有所下降。调查数据也显示,非创业样本中超过二成当前没有工作,其中近半数为失业者。
参与调查研究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晓斌表示:“疫情对失业者的求职带来较大冲击。企业总体招工需求较低;九成多有招工需求的企业保持薪酬不变或者增加;但是招工更困难,招工进度迟滞。”
疫情不仅减少了业务,对于传统生产模式也带来了挑战。在这次疫情期间,倒逼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如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科研、在线审批、在线会议等。
但是这些新生业态,对于平均年龄44岁,高中、初中学历占8成的县域劳动力来讲,挑战也存在,他们对使用这些新生产工具还不熟悉。
“企业最缺一线操作工人,主要通过招聘网站和员工介绍招人,但应聘人员与企业需求匹配程度一般。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是招工困难的主要原因;另有近三成企业计划裁员或已经裁员,提高工资、加强培训、创造机会成为其稳定员工队伍的主要措施。”何晓斌表示。
新冠疫情发生后,对于制造业、住宿餐饮、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形成巨大冲击。刚开始,企业、旅馆、饭店、客运出租车等几乎停工、停产、停运,许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艰难,许多租赁店面个体工商户计划利用春节销售消费旺季成为泡影,一些已办理贷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难于归还贷款本息。这些影响,对县域市场全部存在。
下半年以来,中国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但复产之后,疫情下的业态已经发生改变,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
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总共有2800多个县域单位,主要包括930多个市的辖区、300多个县级市、1300多个县,还有其他自治县。县域经济占到全国GDP的53%左右,人口占到了74%左右,面积占到93%。
同时,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经济的连接点。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经济发展都受影响,而县域社会、经济与民生发展也面临全面挑战。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跟民生紧密相连。
所以,《报告》建议,政府在后疫情时代需要发挥更积极的政策支持作用。《报告》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零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居民兼职的劳动权益;需要加强对流动务工人员的职业引导和失业保障;必须给予县域失业者群体更多关注;应该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增加劳动力与企业需求适配度。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