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上海“一江一河”沿线多了不少供市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新媒体灯光雕塑、露天音乐会、富有烟火气的市集汇聚苏河湾“夏日水岸夜生活节”;黄浦区新增以“花”为主题的景观花桥,成为新的江畔休闲观光地标……
(资料图)
以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为起点,上海大规模的滨水开发整整持续了25年。从最初的环境整治到如今的综合性整体开发,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现已实现贯通开放。面向未来,“加快外滩、北外滩、世博前滩等高端商务载体建设,推动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苏河湾等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成为上海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的发力点。
变革
滨水空间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在概念上涵盖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广大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滨水开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城市更新趋势。
但也毋庸讳言,现代都市生活又在渐渐远离自然水域,滨水空间似乎更多只发挥景观功能,或是沦为地产开发的一种商业噱头。实际上,滨水开发具有持久的内在社会驱动力,是历史人文和社会价值的综合呈现,与经济社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滨水空间进入历史视线,都意味着商业文明的突破式进展,并成为普通人借以展示世俗生活的舞台。
在中国历史上,滨水景观在唐宋之交即已出现。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水路运输联通南北,市场经济空前繁荣。与之相伴,古代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革新,一改此前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严格区分的坊市制,代之以更具开放性的坊巷制。
西方最早出现的城市滨水景观,主要集中在水路贸易发达的“泛水之地”,即西欧佛兰德斯地区。繁忙的港口贸易带来信息流通、城市发展和新兴中产阶级崛起,推动思想变革,进而孕育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在这里,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产生了革命性突破。科学家、城市理论家西蒙·斯蒂文根据滨水城市的生成规律,发展出一套沿港口、运河延展的城市规划理念,突破了中世纪为皇权、教权、军事防御服务的封闭式城市格局,对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的城市布局与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演进
越是社会结构复杂、产业结构转型剧烈的大都市,滨水空间越能突破历史的印记。
18世纪以降,几乎所有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城市都逐渐将滨水空间让位于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导致滨水区域的生态恶化与衰败。直到上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启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滨水更新,通过环境改造、地产开发和引入新的产业,重新激发城市活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在法国,巴黎将塞纳河畔打造成展示鲜明艺术气息和历史底蕴的观光带。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开创性地在塞纳河上举办,预计会在全世界观众心目中留下更为深刻的滨水烙印。
在美国,纽约的滨水开发经由创意社群的努力,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21世纪初,新兴的科技公司和创意公司进驻租金相对低廉的滨水旧厂房,促成了今天布鲁克林“创新岸线”的崛起。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大规模的滨水开发与城市更新创造了机遇、打下了基础。以文化产业集聚与新生为契机,黄浦江沿岸的综合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浦江西岸的工业区陆续改造成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丰富了市民游客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城市天际线的色彩。
世博会之后的另一项重大滨水开发创举,以黄浦江两岸45公里基本贯通为标志,将沿江空间用于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如今,整体贯通工程进一步延伸至“一江一河”全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陆续贯通开放。
迄今为止,上海“一江一河”整体改造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效。比如,滨水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产业能级逐步提升,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岸线腹地联动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为打造世界级滨水岸线夯实了基础。
不过,对照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对照城市更新的新要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改造还有一些不足:
一是空间基础薄弱,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受到限制。现有的滨水开发区域空间相对狭小,大规模的整体开发和“腾笼换鸟”存在难度。
二是治理主体分散,更好实现协调统一面临困难。“一江一河”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管理政策上难以达成一致。
举个例子,有关携带宠物的规定,杨浦滨江允许在保障安全措施的基础上遛狗,黄浦滨江禁止遛狗,徐汇滨江则为遛狗划定了特定区域。面对类似的政策差异,需要探索建立一套既能普遍适用又兼顾各区差异的标准。
三是视觉景观分异,更好推动风格融合有待发力。对比其他一流国际大都市,“一江一河”整体景观连续性较弱,植被绿化水平偏低。黄浦江整体视觉舒适度优于苏州河,陆家嘴、世博公园、吴淞码头等东岸核心地段视觉舒适度优于南岸,但在绿化植被的覆盖率上,苏州河优于黄浦江沿岸。
四是服务配套欠缺,活动丰富性和亲水性尚待提升。应该看到,光有步道和绿地并不能充分满足市民丰富的休闲娱乐需求。徐汇滨江引入诸多文化艺术中心,但缺乏满足市民餐饮休憩需求的商业空间,似乎“少了一些烟火气”,致使公共空间利用率不高,市民游客满意度难以提升。
此外,滨水空间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空间呈现形式雷同短板,缺少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经济文化和消费活动。
开拓
城市的开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今天的“一江一河”综合性整体开发拥有更明确的战略定位,兼顾整体规划与区块特色,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其中,黄浦江是面向世界展示全球形象的会客厅,定位为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苏州河是展现市民生活的会客厅,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注重打造尺度宜人的活力城区、人文城区和绿色城区。
随着滨水更新理念演进,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关注河流与人的共生关系。新形势下,滨水空间如何真正促进社会活力、改善城市生活、提升发展品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视觉刺激,值得深入探讨。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滨水开发也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法国城市史研究者伊莎贝拉·巴库什就认为,18世纪以来塞纳河的开发过程也是巴黎人逐渐远离河流的过程。“现代的塞纳河畔已经博物馆化了,成为展示性的空间,而非生活场所。”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巴黎准备以2024年奥运会为契机,取消塞纳河上施行百年的游泳禁令,在赛后恢复塞纳河上的露天泳池。
在上海由“工业锈带”转向“生活秀带”、从工业城市迈向后工业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一江一河”的故事应当如何续写?
比如,进一步提升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打通与城市腹地的视觉阻隔、交通断点,优化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的空间建设,增设母婴室、饮水点、休憩驿站等服务设施。
又如,在制定滨水区域管理规范时,平衡好秩序感与烟火气,包括向公众广泛征集意见,妥善考虑遛狗、放风筝、垂钓、烧烤以及运动健身等需求,探索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步行街业态、文创经济等。
再如,加强苏州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在加强对现存历史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同时,可把遗产点位的历史记忆与“一江一河”的历史文化讲述更有机地融合起来,连点成线,串线成面。
物质层面的改造有其极限,精神层面的创生却永无止境。今天的城市更新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一个区别,就是从“物质的增长”转向“精神的成长”。城市不只提供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助力想象力的放飞。水无形,河有道。面向未来的滨水开发,正在重塑我们看待城市的视野、对待生活的态度。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