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焦宇炜 通讯员 侯花语 方晨洁
8月6日,走进祥符区曲兴镇一处服装加工车间,只见各种衣料半成品堆成一个个小山丘,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哒哒哒”地响个不停,数十名工人正在认真地缝合、剪线、换料,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资料图】
家门口办起服装厂,稳岗就业有保障。近年来,曲兴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加工“微工厂”办在家门口,既解决了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又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破解了农村留守、社区治理等问题。
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带动地方群众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双楼村楠楠制衣坊在政府的支持下,于2017年成立,吸纳周边脱贫户及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帮助28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6户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家住双楼村的王玲艳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现在是车间里的技术能手,每月平均收入2500元。“服装厂开在家门口,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家门口有这样的工作,收入稳定,也不比在外地挣得少,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王玲艳说。
58岁的王二叶虽然年龄偏大,但是干劲十足,在车间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王二叶说:“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村委还能帮助我在制衣坊找到工作,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我已经很满足了。”
楠楠制衣坊负责人说:“双楼村人员比较集中,比在县城周边招人相对更容易,这是我们制衣坊的一大优势。平常车间干活的有近30人,其中脱贫户有6人,工人大多是家庭妇女,她们上班时间自由,采取以件计费的报酬方式,在家门口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家庭。”楠楠制衣坊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等弱劳动能力人员的就业难题,不仅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也发展壮大了双楼村村集体经济。
祥符区曲兴镇耿楼村的帮扶车间内,四五个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卸货。随着近期该帮扶车间订单增加,大批纺织原材料不断购入,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流水线上一片忙碌景象。
正在车间打包区忙碌的脱贫户耿小英说:“我家就在耿楼村村口住,在家种地收入少,孩子又小,不能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挣钱。村干部就找到我,让我来车间干活,计件工作,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在这里务工既可以照顾孩子、老人,还能挣钱,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现在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不输城里,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蒸蒸日上。”
位于曲兴镇五闫村的祥盛服装厂,近期走起了技术升级路线。祥盛服装厂紧跟服装加工产业发展节奏,引进服装吊挂流水线技术装备,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有效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据祥盛服装厂负责人介绍,服装吊挂流水线系统是服装工业“快速反应生产技术”中的一项高科技自动化设备,服装吊挂流水线系统的基本理念是将服装各部件的裁片挂在衣架上,通过一个环形传输轨道把流水线上的各个生产工位串联起来,自动将衣料输送到每个员工所在的加工位置上,减少搬运、捆扎、折叠等耗时流程,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曲兴镇迁建尚阳社区的开封市德宁制衣厂是建在黄河滩区迁建群众家门口的服装厂。2012年,村民耿广毅在门八府村创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服装加工厂,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经营,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劳动力方便稳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开封市德宁制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逐渐发展壮大为以生产针织外贸童装为主的外贸出口加工型企业。2022年,来自曲兴镇3个村1349户5842名村民从黄河滩区搬迁出来,入住电梯房,过上好日子。为切实实现黄河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曲兴镇在规划新社区时,将开封市德宁制衣有限公司用地纳入规划,推动开封市德宁制衣有限公司搬入新社区。现年生产童装高达160万件,年产值1800多万元,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现有员工110余人,计件工作,月工资2000元到4000元不等。
一台小小缝纫机,让群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开封市德宁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耿广毅说:“随着今年工厂升级,公司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计划年生产童装300多万件,年产值预计可达5000万元,将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就业。”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