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从青海奔腾万里,穿越九省区,从山东东营入海。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泥沙在此冲刷沉积,造就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孕育出大片湿地。这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生态原始、保存完整、面积广阔,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发展演替的天然实验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近年来,黄河入海口地区遭到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严重侵扰,生态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安全,自然保护区对互花米草进行了全面治理。
从图片对比上可以看到大片的“绿色区域”,变回了泥土色的滩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马平川对记者介绍说,“第一印象可能认为这大片的绿色不是挺好的吗,是环境好的象征啊,怎么要都治理掉呢?其实不然,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物种,快速繁殖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本地物种柽柳、芦苇及翅碱蓬等生长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本地植物日趋衰退,甚至消失,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另外一方面,互花米草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使沿海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各种生物窒息死亡。其不仅如此,潮沟被互花米草堵塞,而潮沟里又生存着大量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同样意味着鸟类栖息地的大量丧失。”
2016年以来,东营市从技术上攻关,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通过野外治理实验和室内模拟分析,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形成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方式,并陆续实施治理工程。
“对大面积的互花米草,我们在结出成熟种子前,进行刈割清除地上植被,切断光合作用,割掉表面的互花米草之后,还会进一步进行翻耕防止其死灰复燃。往往都还需要翻耕多次。”马平川说。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黄河三角洲,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是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滩涂上,引来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卷羽鹈鹕等20多种珍稀鸟类繁衍生息。
不过,广阔的湿地保护区,再加上行动迅捷的飞鸟,想要实现监测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往年都靠保护工作者深入保护区内蹲点守候,人工观测记录。比如,历年来在黄河口湿地自然繁衍的2000余只东方白鹳,就是靠工作人员一只一只累加计数而来。
2022年开始,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在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通过“感知+5G+边缘AI+云”解决方案,助力保护区进行物种智能识别、数据统计、智慧分析,有效地提升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及智能决策效率,为科研、监测、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鸟儿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见,大鸟带着幼鸟在滩涂上觅食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工作人员还介绍,在监测过程中就看到有一只鸟刚搭好的窝就被一阵大风吹落在地上,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同期的鸟有的已经开始带幼鸟觅食了,而它还在进行艰苦的孵化。
“如果没有新的监测手段,这样的场景和鸟类活动的细节很难被发现并且实时被记录下来。”工作人员讲解说。
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单凯说,“这一整套监测系统解决了人工无法24小时监测的问题,能快速识别各种鸟类,识别准确度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而逐步提升。其次,它的智能分析能发现我们之前不掌握的规律,通过云则能把比较宝贵的数据归档存储起来。这个系统推出之后,对我们科研、监测、管理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这个今年一季度的鸟类活动规律,这个数据分析真是非常让我意外,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到鸟的活动在早上6点比较少,晚上6点后也基本上见不到活动迹象,活跃期是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而到了第二季度,早上6点到晚上6点都是活跃状态。这个数据就让我们感到很有意思,但是再一分析,就能发现,第一季度还是冬季气温比较低,鸟类活跃的时间都是气温比较高的时候,第二季度整体气温回升,所以鸟类的活跃时间也就变长了。” 单凯举例说。
未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有更大的构想,现在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仅是一个点实现了用AI技术监测鸟类活动规律,未来如果能在鸟类迁徙的路线上都用上数字技术,就能连点成线,更好的掌握一个种群在迁徙路线上的规律。
鸟类迁徙飞翔跨越边界,将不同的国家、地区联合在一起,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当前,东营市正加快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面积3518平方公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这片湿地将更加富有生机。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