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和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
(资料图)
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
深圳这座城市有哪些“宝藏”?
走进校园的“非遗”如何育人?
正值清明时节
深圳有这么一所学校
带着孩子们 做起客家茶果
吃起了“艾粄”
用地区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大鹏新区葵涌第二小学
看“非遗+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
请进来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近日,大鹏新区葵涌第二小学(以下简称“葵涌二小”)校园里格外热闹,大鹏新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葵涌客家茶果”传承人文巧环老师带着传统技艺与学子们互动交流,开启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课。
据了解,葵涌客家茶果馅料丰富,品种多样,有咸有甜,有艾茶果、艾粄、菜头角、起(喜)粄、糍粑、擦茶果、赏头圆等繁多的样式。
清明节吃艾粄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朝吃糍粑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吃菜头角以表达对族群来源的追忆和盼望团圆的心愿.....
课堂上,传承人文巧环老师津津有味向学子们讲解着传统美食背后的内涵。她介绍道,葵涌客家人食用茶果的习俗已有多年历史,且与当地民俗密切相关。小小客家茶果不仅仅承载着人们对家的眷恋,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尊崇,寄托着葵涌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能够体验的非遗更具趣味性,融入生活的非遗更具生命力。揉面团、加馅料、粘米粉......葵涌二小的学子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始精心研制自己的“作品”。非遗初体验中的学子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传统技艺格外有趣,独立完成的“舌尖美味”特别有满足感。
匠心守护“家乡味”,葵涌学子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他们将客家茶果等传统技艺和成果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自己劳动的果实。“我要带回家给爸妈品尝,以后也要在家里试着做给他们吃!”
传万家
劳动+非遗校本课程助推广
非遗进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2021年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被列入深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这一本地的美食“宝藏”在校园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葵涌二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同时将“非遗进校园”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制作艾茶果、艾粄、打米饼等项目收录在《在节日里劳动》校本教材,提升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非遗传承意识,争当“非遗传承人”。
葵涌二小校长温逸洪表示,希望通过系列非遗传承课程,一方面让孩子们掌握技艺,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用古老技艺连接现代生活。
文化符号传万家,非遗育人正启智。追溯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索非遗作品的独特激发、挖掘非遗文化的美育元素......葵涌二小的学子们通过客家茶果制作课程,不仅提升了客家文化底蕴,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汲取中华文化精华、提升文化自信。
葵涌二小的实践是深圳学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深圳各校不断创新非遗文化进校园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传播新方式与新途径,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触手可及”,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非遗宝藏”在校园里“活”起来!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