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线下演出市场火热复苏——是久别重逢更是涅槃重生

今年春节后,演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演唱会排队官宣、音乐节扎堆开票、各类型戏剧和文艺演出紧锣密鼓上演,需求表现强劲。

演出市场复苏,从业者们感受如何,行业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空间?市场复苏也面临哪些挑战?记者进行了调查。

线下演出正在“报复性”复苏,多地场馆爆满


【资料图】

“李荣浩南京演唱会票价被炒到4000元”,“黄牛几百元收到演唱会门票后加价几百到几千元售出”……今年开年以来的演出市场有多火爆?翻开最近任何线下演出活动,无论是演唱会,还是音乐剧,各种天价票满天飞,连黄牛都开始抱怨“今年是我最看不懂的一年”。

“离偶像很近,圆梦了,很满足。等待的四十分钟一直激动地四处张望,见到偶像的那刻甚至哭了。”刚看完李荣浩“纵横四海”全球巡演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税戈洋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十多年的资深演唱会爱好者,这次提前“蹲”票务网站一个月才抢到了原价1300元的演唱会门票,而这种情况前所未有。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包括周杰伦、五月天、周华健等港台艺人,李宇春、毛不易、许嵩、薛之谦等内地艺人在内的数十组艺人,年内都有演唱会计划。一同升温的还有大型音乐节,仅两家音乐节品牌头部机构目前已分别确定在十余个城市落地大型音乐节项目。

演唱会和音乐节项目以外,舞台剧场面也非常火爆。舞台艺术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南京保利大剧院共安排了21部剧目,33场演出。4月以来,演出数量明显增加。4月6日,作为2023年全国首个开票的海外原版项目,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5场演出创造了“开票5分钟售罄”的优异成绩。

“我们剧院眼下处于几乎被‘挤爆’的状态,今年第一季度的演出收入已经超出2019年同期的40%左右。”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欣慰道。剧院的火爆和部分因疫情延期的热门演出集体回归有关。仅4月20日晚,“江大”就有几台演出同时开票,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保留剧目《大宅门》,和实验戏剧导演周可执导、演员辛芷蕾贡献“舞台首秀”的话剧《初步举证》中文版。

与此同时,“江大”的两部自制剧——舞剧《红楼梦》和话剧《红高粱》分别开启70场和50场的年度巡演计划。今春以来,南京女孩闻静几乎三天两头泡在剧场里。“《红楼梦》我看了四遍,除了第二遍为了欣赏舞台调度买的二楼看台,其余几遍都是坐在第一排最贵的位置。《红楼梦》看点很多:有金陵十二钗的共舞、有男演员反串刘姥姥,还有游园一段,十几位女舞者同时从距离观众席仅一米处的下沉式乐池处出现,然后翩翩起舞。此外,‘宝黛’CP也有不同卡司,各有各的看头。”

另一位南京戏迷韩风注意到,近来特别明显的是,围绕热门剧目,“追剧经济”“追剧文化”开始形成。“你在南京的演出现场看到的,可能不是南京本地的观众,而是整个长三角、甚至从全国各地打‘飞的’过来的人,他们到外地除了看剧,也会顺便旅游、拉动当地经济。一些由剧目衍生的文创周边、联名饮品也被热抢。”据南京保利大剧院统计,随着“总要来趟南京吧”“总要来南京看场剧吧”等话题刷爆社交平台,来南京追剧的外地观众也不在少数,保利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热门场次外地观众占比约达1/3。

当各种演出进入密集期,各地剧场、剧院和大型场馆的排期也趋于饱和,国内多地大型体育馆的预定量暴增,用“抢档期”来形容也不为过。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一些中心城市、市场比较发达的地区,现在大型的演出场馆,基本上排期都满了。今年整个大型演出,包括音乐节数量,可能会超过2019年。

线下演出市场火爆的权威数据也于近日公布,中演协官微发布的《一季报》指出,第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为6.89万场,同比增长 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亿,同比增长110.99%;观演人数2185.22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2.96%。

抢占演出市场,行业产能有不足之忧

线下演出市场加速复苏,从业者们感受如何,行业面临哪些挑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演艺公司、剧场都在紧锣密鼓筹备今年的演出,而对行业来说,场馆短期内恢复到可以密集承接大型演出的能力水平堪忧,内容缺乏创新,优秀的内容和人才仍然稀缺。

在李斯思看来,演出市场的回暖乃至火爆,使剧院面临很大压力,几乎处于全员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拿《红楼梦》来说,市场的需求已经超过了我们能供给的场次上限,目前是处于‘僧多粥少’的这样一个状态。我们的技术人员为了保障演出,两三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

为保证演出质量,《红楼梦》巡演期间,每周的前半周通常安排不演出,也不会一天内连演两场。上半年的巡演季于5月底结束后,演员们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充分休整,到7月再开启下半年的巡演。

“某种程度而言,‘卖方市场’来临了,这时候极其需要加强行业自律。”韩风担心,一部舞台作品因为经常有几组卡司,演出场次大幅增加后,观众看到优质阵容的机会就会减少。“不排除有的演员觉得反正票不愁卖,表演的水准开始走低。”

也有行业专家指出,演出行业目前还面临产能不足的一个挑战。整个产业对于头部优质内容的需求度非常高,但在过去的两三年,很多头部的内容创作产出和储备,相对来讲比较有限。“演出的剧场能容纳160多人,周六晚上基本140、150人,接近爆满的状态。现在俱乐部比较多,但演员还是不够。所以只要是优秀的演员,他就可以拿到足够多的收入和演出场次。” 脱口秀演员刘泽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3年,剧院运营还是有挑战的一年。”在江苏无锡大剧院运营总监崔建彬看来,过去三年,全国所有的剧院都面临国外的演出进不来、国内优质剧目数量有限的问题。“现在在江苏,不论是剧场的密度,还是剧院的条件都比较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做出自己的差异性和优势,不单单是在本地吸引大量市民走进剧场,还能在整个区域做出自己的特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此外,票价高、购票难的问题,也在这一波“复苏潮”里引发关注。

“一些爆款剧目近千元的‘皇帝位’不仅难抢,还有私人票务网站、二手网站溢价出售的情况出现。”闻静说。持有剧院的黑金卡或白金卡虽然可以抢预售票并享受最高七折折扣,但此类会员卡通常有一次性储值上万或规定时间消费完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位热爱剧场的观众都能承受得起。

剧院会就一些优质剧目申请文旅消费政府补贴,不过不是所有剧目都能入选。即使入选,按南京市的补贴水准,补贴额度最高为原票价的50%、不超过250元,最低的只有10%。

演出的市场火爆背后,是不是“黄牛”的狂欢?“对‘黄牛’,我们也很头疼,票被秒光本来是件好事,可我们高兴不起来。”有剧院负责人无奈道。280元的票,可以被炒至千元;近千元的“皇帝座”,在“黄牛”手中则是几千元,价格翻了好几番。

如何让真正想看的人看得上、并且看得起?李斯思透露,今年,“江大”可能会就一些热门剧目启动实名制观演,票、证、人一致方能进场。实名制观演也有弊端,观众如果因事不能前来,手中的票也无法转让而只能作废。

演出行业产业链加速回暖,要添几把“火”?

线下演出行业的外部大环境正在逐步回暖,也诞生了很多市场机遇。而对演出行业来说,他们面临的难题则是如何抓住市场机遇,修炼内功——不断提高高质量的内容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相关财政政策的补助,也会加速演出行业复苏添了一把火。

亭台廊榭间、曲水流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幻爱情故事走进观众眼帘……苏州昆剧传习所里,观众可以体验到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眼下该剧目场场火爆,很多游人甚至将夜赏《游园惊梦》纳入苏州游的“打卡项目”。

中国昆曲剧院副院长杜昕瑛介绍,“创新”是《游园惊梦》叫好也叫座的关键。创新形式,该剧将演出“搬进”苏式宅院中;创新剧目,创作人员设置了“导赏环节”,专业演员在演出时更成为昆剧“科普宣传员”;创新传播,该剧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带着“文旅苏州”的标签走俏抖音、视频号等。杜昕瑛告诉记者,不久前,该剧目被评为江苏精品剧目,获得省财政厅下达的10万元奖补资金。

当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剧场”嫁接上文旅、红色教育等主题后,往往能激发出“不小”的影响力与效益。南京文化中心(剧院管理公司)董事长张丽林介绍,眼下,“雨花剧院”依托雨花台烈士陵园打造了全国红色剧目汇演基地,这里不仅是上演红色主题剧目的“小剧场”,还成为传播、体验雨花英烈精神的“重要阵地”。去年,雨花剧院被评为全省第二批示范小剧场,获得省财政下达的20万元奖补资金,这将有助于剧院提升硬件设施,也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剧目的质量和演出效果。

为繁荣“小剧场”,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对综合得分考前的演出经纪机构、示范小剧场、精品剧目等给予一定奖补资金,补助从10万元~50万元不等。“小剧场是人民欣赏艺术精品、感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小剧场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认定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让遍布全省城乡的小剧场成为为民、利民、乐民的文化空间,推动更多精品剧目来到群众身边。

市场回暖、观剧潮掀起,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目前看来,大的剧院短期内并不担心“剧荒”的问题。最快6月份,国外的著名艺术家和院团就会回归“江大”,届时,本地观众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音乐剧《歌剧魅影》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艾夫曼芭蕾舞团等重磅团体的精彩表演。

而对本地院团来说,大量“国”字头院团乃至海外优秀剧目的涌入,将倒逼他们参与“内卷”、“与狼共舞”。“疫情期间,很多外地院团无法来宁演出,客观上给本地院团提供了更多受到关注的机会。但眼下,这份红利正在消失。”一位剧院工作人员直言。

围绕小剧场,江苏正在完善集合文创产品、艺术普及教育等配套业态产业链,打造别具特色的城市地标。拿星空剧场来说,其功能已不限于提供租场服务,而是依托所属的南京市演艺集团、拥有完整的剧目生产体系,并根据所在区域的客群状况,提供更加定制化、分众化的文艺产品及服务。

“像我们剧场和南京市京剧团联合打造的儿童京剧知识小课堂品牌‘戏聚童年’,就很受家长孩子的欢迎。这是一个戏曲研学+表演的项目,孩子们可以到剧场楼上的京剧团排练厅,‘打卡’那块有60多年历史的地毯,也可以听师父们讲戏曲知识,或感受勾脸、贴片艺术,以及欣赏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戏曲表演。我们还在和市杂技团合作商讨,如何把他们的杂技作品改编成更适合白领欣赏的滑稽剧、轻松剧等,用轻体量、更‘机灵’的产品,为小剧场开辟新的发展蹊径。”范晔说。

“小剧场空间不大,单场观众不多,戏剧形制精炼,但这并不影响其汇聚成流,引发线下线上的观剧热潮与口碑传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永昶认为,从业界的期待到市场的现实,小剧场悄然间形成了一派大格局,“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出好戏不仅是创作者自我呈现的艺术空间,更是观众们的纾解压力、心之所向的精神场域,另一方面在于市场的孵化与观众的培育形成了小剧场自我赋能的良性循环:有实验戏,也有经典戏;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有大人戏,也有儿童戏……充沛的作品供给让‘众口难调’变成‘各取所需’,小剧场也因之突破小众的圈子走向大众。”不过,在刘永昶看来,小剧场市场依然缺乏现象级的精品力作,也缺乏持续的热点话题,需要文化部门、创作者、经营者等各方主体一起努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冯圆芳 王梦然 陈月飞

图 视觉中国

编辑: 杨易臻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7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tv.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电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