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北京文物_北京必去的十大景点

关于北京文物_北京必去的十大景点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文物(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资料图】

牛作为“六畜”之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考古研究表明,黄牛的驯化在中国至少有4500年的历史,而南方的水牛可能更早。在北京地区的文物考古发现中,除了牛骨化石,还有很多融入了牛元素的器物。

魏晋时期的牛车俑

诸侯联盟“牵着牛的耳朵”

南宋曰:“有牛,名曰‘八百里驳’,长应蹄角。”“八百里驳船”也因此成为牛的雅号。辛弃疾有句名言用到了这个典故:“麾下八百里点,塞外五十弦,秋日沙场上兵。”

北京过去气候温暖湿润,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在周口店50万年前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水牛化石,在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也发现了原始牛的化石。

牛是古人心中的灵性动物。在商周时期的各种祭祀活动中,牛经常被用作祭品。房山刘立河西周遗址发现一个全牛祭祀坑。

现在,“牛人”被用来形容一个高度超出了世界范围,而在西周,“牛人”是一个专门设置的官员负责牛。春秋时期诸侯结盟,主人要割下牛耳朵来吸血,所以“抱牛耳朵”就是老大的意思。

魏晋时期的牛耕地图

牛耕地的“彩色照片”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之上有山戎、犟、肉粥,居北方蛮夷,随牧而动。他们的畜舍里有许多马、牛、羊……”在延庆地区发现的春秋时期山戎墓中,埋葬了大量的牛、马、羊等牲畜作为殉道者,反映了鲜明的游牧文化。

古代没有摄影技术,但这并不妨碍睿智的古人保留当时的影像。石景山魏晋墓室的彩绘壁砖还原了当时牛耕的真实景象,画面之美堪称两千年前的彩照。

“两张牛耕地图”显示了在农田里工作的情景。两头牛的肩上绑着一根长长的横杆,后面一个农民用手犁地,这样就可以在田埂上行走了。两头牛在用蹄子往前推,小眼睛倔强,人和牛的动作很协调——农活的细节也表现出来了。这种由两头牛驱动的犁,俗称“两头牛扛”,是汉代农业耕作的主要形式。

与人力相比,牛耕可以实现深耕,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耕作和旅行是牛的主要用途。魏晋时期北京、朝阳、房山等地出土的牛车俑,表现的是两头牛或一头牛拉车的情景。车前,牛胖胖的,耸着肩,低着头,拉着大车。

牛车自然速度慢,但载重量大,行走平稳,乘坐舒适。牛和马车一样,在古代交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代青花罐装饰图案

生肖成墓志铭

与牛车俑相比,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的铜牛要生动得多。牛高20cm,尖角斜立,体态匀称。眼睛周围的层层皱纹和脖子下的条状毛发清晰可见。筋骨肌理塑造准确,刻画生动,富有生命力,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现实塑造能力。

自唐代以来,由于生肖观念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墓志上都刻有生肖,所以“丑牛”自然必不可少。

如凤台发现的唐代赵岳墓,墓志铭封面呈斗状,中间用楷书刻有“赵陵园”四个字。四(角)刻宝花,四行刻生肖兽首人物,每边三。每个生肖都穿着官袍和高筒鞋,双手环着前腰,一副毕恭毕敬的姿势,头上是不同的星座。牛在第二位,出现在几乎相当于一点钟的位置。牛头向左弯,牛角也弯。

石景山发现的金代墓葬,墓室顶部也绘有生肖图案。“丑牛”位于墓室北墙上方,高约25厘米。黑色圆圈中,公牛的头朝右,嘴是圆的,四肢着地。它看起来很温顺,眼睛和嘴巴用黑色墨水画,皮肤用黄色画。这是一个真正的老黄牛。

金代墓中的“丑牛”画

同牛佬好搭档

"牧童骑着牛,他的歌声使森林滴答作响."儿童牧牛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题材,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明清时期在玉器、瓷器、漆器等载体上都有所表现。石景山出土的一件明代青花罐,腹部中间绘有四组牛吃草图案。之一组是牧童的头发扎着两个圆发髻,眼睛瞪得大大的,腋下夹着一根树枝,袖子卷着,双手握着缰绳,蹲着一点,光着脚卷着裤子,做着牛一样的拉。第二组,没有男孩,只有一头肥壮的卧牛,犄角弯曲,头略低,前后腿弯曲,尾巴卷边,饱餐一顿后可以休息。第三组是牧童侧身蹲着,右手拿着树枝,左手拉着喇叭,光着 *** ,光着脚,玩着牛形。第四组是一个头上梳着蒜蓉发髻的牧童,上身微微左转,双手举在胸前微微向右侧身,横握笛子,同时握着牛的缰绳,坐在牛背上,头抬起,蹄子由前向左再向右抬起,尾巴左右摇摆。整幅画面展现了孩子和老牛不同的欢乐场景,比如卧牛、抱牛、耍牛、放牛。

巧合的是。西城出土的明代青花五牛图碗,外壁绘有四头牛,牛背上骑着一个男孩,内底绘有另一头牛。这些牛体格健壮,但性情各异:或活泼,或安静,或乖巧,各有模样,姿态各异。每头牛可以单独站立,也可以成群结队,令人想起唐代画家韩云最著名的《五牛图》。

桐子和牛佬是一对好搭档,他们经常携手出现。老少配,和牛在一起,文静动人,天真可爱,闲适稳重,相得益彰。密云出土的白玉清代男孩放牛。男孩爬到牛背上,让它看起来像个登山者。这件玉雕工艺逼真,水牛和男孩的造型非常生动。

明代万历年间彩色挂毯中的“丙吉问牛”图

缎带上的“冰姬问牛”

定陵出土的一对彩色人物故事彩带中,出现了一幅“丙吉问牛”的画面。

“丙吉问牛”的故事源于《汉书》。嵇是汉高祖的宰相。一次,他外出体察民情,对当地官员管辖下的帮派争斗置若罔闻。相反,他担心的是一头牛的哮喘,以确保该国正常的农业生产。

这对腰带高25.6厘米,喇叭口,长颈,鼓肚,喇叭形足。颈、腹、圈脚两侧都有肋骨。地面施黄釉,再用紫赭石黑绘花纹。

腹部内容以凸边为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画面是官员骑着马,后面跟着拿着扇子和书的侍从,前面跪着一个人,似乎在诉苦;画面的另一部分是一个人一边跪着问候官员,一边回头照顾身后的一头牛。图为《丙吉问牛》故事情节,青花双圆外底书“大明万历制”六字双线楷书。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5

推荐阅读